生活在低处

胡安焉

我对卡佛说过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作家要有为普通的事物,比如为落日或一只旧鞋子感到惊讶的禀赋。”在我看来,文学不是向读者传递些什么,而是触动读者身上的什么。特殊的事物往往有更明确和具体的特征、内涵、趣味、意指或意图等,要不就受到更多巧合因素的摆布,因而远离了事物的本质性和普遍性——艺术的意象其实天然地亲近普通的事物。而“普通的事物”也是我写作的耕耘之地。

这是胡安焉继《我在北京送快递》后新出的书,一在图书馆上架就借来,但几乎半年后才读完。除了一些个人经历,本书绝大部分篇幅都在记述自己的思考,但似乎并不太需要摘抄,毕竟假如自己没有相关的阅历或体验,可能也无从体会,而若已有了类似看法,则更不必抄了。

萧关道

胡成

旅人看见的不是风景,旅人看见的只是自己的欢心与愁肠。

不仅前人行记,甚至正史典籍,除却当事人与闪现其笔端的王侯将相、僚属亲友,绝少得见普通人的姓名,哪怕山僧,也仅是”山僧”,因为他们无足轻重于宏大壮阔的历史。
他们却有轻重于细致入微的时代。

可是与碑共在碑亭,如与唐陵石共处旷野,总有难以名状的感怀,那又是我与看不见的古人共处一地,共话来路。

《萧关道》与《陇关道》《榆林道》皆为胡成探访西安与兰州之间关陇大地上的古道而成的游记,三本都已借来。《萧关道》是三本中最后出版的,篇幅为另两本之和。本书以作者的行程为主线,并结合董醇《度陇记》、裴景福《河海昆仑录》(此前在《山河作证:古道上的中国文脉》中了解过)、《林则徐集 · 日记》、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温世霖《昆仑旅游日记》、陶保廉《辛卯侍行记》、谢彬《新疆游记》及地方志等史料,还包含对各地老人的采访。初读颇有兴味,但越到后面就越觉乏味,一方面是叙述方式十分固定,另一方面则是目前对书中所提的地点并无太大兴趣,也无计划沿着书中路径而行,因而后半部分大多是草草翻过。

读此书主要是因为自觉自己的游记写得苍白无力,亟需向他人借鉴,主要包括语言的饱满丰富性和思想的深刻性。有意思的是,此前在西区图书馆的书架上曾两次见到此书,但因较厚(近600页)而没有借阅,不过仍将其封面拍下存到手机相册里。本学期在高新区图书馆再次见到此书,终于毫不犹豫地借来,没多久就读完了。

2月22日在笑吧喜剧排队等待进场观看演员狒狒的《拉拉家常》专场时,排在我后面的一个大姐对此书颇感兴趣,还拿过去翻看。

榆林道

胡成

无定河依然水浊浪急,一如我十一年前初来的仲秋。
提及无定河,晚唐以降,无论何时,无论何人,总是绕不开陈陶的那首《陇西行》。
陈陶,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岭南人。游学长安,屡举进士不第,遂放浪形骸于山水,后隐居不知所终。工诗并有诗十卷,却已散佚。后世有好事之人,辑其佚作,得《陈嵩伯诗集》一卷。
一卷也好,十卷也罢,哪怕百卷千卷,一首《陇西行》,足以令余者尽皆投暗: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征夫戍卒已成无定河边的枯骨,他来之处,千里万里之遥,还有人念他入梦。
不堪再想,无定河边的枯骨可怜则可怜矣,却又怎能可怜过永不知他生死所在,永不知他何时得归,直到梦里容颜也依稀的等他的人?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元美,1526-1590)《艺苑厄言》盛赞此句“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唱矣”。
不过王世贞以为,此句“惜为前二句所累,筋骨毕露,令人厌憎,‘葡萄美酒’一绝,便是无瑕之璧。盛唐地位不凡乃尔”。近人高步瀛(阆仙,1873-1940)不以为然,认为王世贞“此特横亘一盛唐、晚唐之见于胸中,故言之不能平允”。王世贞厚盛唐而薄晚唐不假,但我对其前二句“筋骨毕露”的评价深以为然,后二句的含蓄深沉的确更有力量,更能打动人心。
可是无妨,哪怕前二句也散佚,诗人仅有此十四字即足矣,无定河仅有此十四字亦足矣。
也正是这十四字,令我念兹在兹,唤我千里万里而来。

记述方式与《萧关道》类似,主要少了对史料的引用。

陇关道

胡成

刻意的凿画,未见得能志岁月;不经意的分别,时常却永垂不朽。

风来满鼻稻梁香,衣袂如洗。

开篇是西安,讲到碑林如今仍有出售清代碑刻拓片,下次去西安不妨一看。24年暑假去西安时碑林正大面积整修,没去。

杜甫的五城: 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

赖瑞和

在知乎上搜索关于国内旅行的著名游记,看到有人提到本书,于是买来。作者是马来西亚的华侨,八十年代末期从普林斯顿博士毕业后任教于香港的大学从事唐史研究,借假期之机多次游历中国大陆,通过本书展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内地的社会风貌。初看就觉得格调不高,可能是因为语言十分口语化,不像之前读的《从大都到上都》、《穿越亚欧》和胡成的《萧关道》《陇关道》《榆林道》那么沉郁含蓄。后来在豆瓣上发现了一篇书评,由此得以了解作者的人品和经历,更觉失望。

本书在清明假期去枣庄、徐州和淮北旅行的两天里就读完了,不得不承认的是,作者的旅行路线和我的兴趣高度一致,也让我补充了不少地点到地图收藏夹里,但他的路线常常有回头路,这是我在规划旅行路线时极力避免的。作者花几十或百余元坐软卧、吃大餐和住宾馆(当时对境外人士的住宿颇有限制,有的地方只能住特定宾馆),看起来都毫不在意,而且每次旅行动辄一个月以上,这与当时内地城市居民的几十元月收入形成鲜明对比。书后附有每次旅程的里程表,这启发我将每次铁路和航班的里程记录下来,但奇怪的是,如今“12306”app上已无法查询每段路线的里程数了,使用“国铁吉讯”app也只能查到已购买车票的里程数。读完还不禁感叹过去旅行的不便,没有高铁的年代,火车或大巴常常一坐十个小时以上,甚至几天几夜,这在今天几乎是难以忍受的,但作者却不以为意,可能不同的速度就是不同的参考系,所对应的心态和生活习惯也是不同的吧。我不喜欢大巴,因为车里浑浊的气味让人不适,所以日常出行交通方式主要是飞机和高铁(火车),市内则以地铁、打车、共享单车和步行为主(由于公交车时刻表常常不准或缺失,而且走走停停速度较慢,因此不常乘坐),读完本书后,便将大巴加入时间宽裕时跨市或跨县区的交通方式的考虑范围,从台儿庄到徐州就是搭乘大巴,而不是回到枣庄市区再搭高铁。

读库

张立宪(主编)

2405

二本学生毕业后 冉儿

住青旅的日子 余自仙

搬家记 吴聚平

每天晚上洗碗,抬头会看到窗户上映出一道道来来往往的身影,就好像在看电影。

五十年前的旅途 西窗

因公从大连到安庆出差买切纸机,两次行程(分别为订货提货),共计三个月。令人惊讶的是,借这两次旅途,作者将中国的几大城市都转了一遍,而且还坐了飞机(兰州-南京)。

梅林春早 朱石生

苏格兰传教士梅滕更在杭州创办广济医院(现浙大医学院二附院)的往事。

壁上叠影 苗子兮

北宋画师王逵创作的山西繁峙岩山寺壁画。

2406

在菜摊边写诗 王鑫

诗人王国芳的故事。

诗人毛秋水 王斌泉

后来看到电视里播放的《最后的棒棒》,里面一句话触动了他:肩上负重步子就迈得快,这是最本能的反应。干过苦力的人才懂。

深巷戏班 马宏杰

2501

金谷 有寂

讲的是在山西的游历,但全文未提金谷之意。

在 NO.032 胥小燕

从家中偷走一个十一岁女孩 洪蔚琳

鲸落 朱博文

玄奘和他的继承者们。

2502

《西游记》的暗黑属性 小西

唐僧师徒五人,就是人生中的五种苦厄。

“被害”的侵略者 冯翔

在日本追问战争记忆。

雪芝转正记 百合

去东德教书 杨苡(口述)小隐(采写)

糊口 夏福全

意外的旅程:从黑河到腾冲

许知远

想规划从黑河到腾冲的自驾游,但网上鲜有相关资料,遂在图书馆主页上用关键词搜索,于是发现了本书。事后才发现,我早已在西区图书馆的新书架上见过此书并拍照记录,这正与上面《萧关道》的借阅经历类似。

本书是数篇游记和人物采访评论的合集。第一篇即为从黑河到腾冲的旅途,但并未完整地走完全线,没能给我提供太多想要的信息,故仅将其作为视为普通的随笔读完。

早已听说许知远的大名,但这是第一次读他的书,也尚未看过《十三邀》。我内心一直与这些在公众视野中频繁出现与发声的“知识分子”保持一定的距离,或许是因为自己没有这般才气,且并非专攻于文史哲,听到他们说起各种陌生的舶来名词便有些敬而远之,也正由于自己的浅陋,便无法分辨与反驳他们的话语,读起来似乎都很有道理,但合上书便没了什么印象。与之同时,又有不少作者的文字让我感到亲切,比如《读库》中的非虚构文章和胡成、罗新的作品,或许是这些内容更接近自己的生活,描述的对象也是我更感兴趣的事物。因而我没有将这两类作高下之分,所感之异目前暂时归结于自身的阅历和知识背景,至于前者是否包含一种傲慢或“知识分子的优越性”,目前尚难判断。但本书给我的感觉尚可,读来虽没有那么亲切,但也已足够吸引人。

巨龙抬头——我们的90年代

张玮

本书由公众号上的10篇文章集合而成,而之所以购此书,只是见其带有作者签名,但事后想来,要签名又有何用?“馒头说”后来也取消关注了。

中县干部

冯军旗

内容总结(Gemini 2.5 Pro 生成)

一、摘要

本研究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背景下,运用政治精英生涯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北山市中县”(南阳市新野县区)1978年以来的干部变迁与晋升进行了深入考察。

  • 干部构成:报告描绘了一个由副科、正科、副处、正处级构成的四层金字塔干部体系。干部多出身农家(60%),男性占绝对主导(90%),年龄集中于35-55岁。他们的全日制教育以“中专一代”为特点,而在职教育则以本科和研究生为主。干部基本是地方精英,但存在地域分布不均的“精英集群”现象。
  • 干部来源与流动:主要有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军队转业和吸收录用三个渠道。初职获得遵循专业对口原则,但“关系”也起重要作用。干部普遍经历了一个专业化成长期,其中单位流动与晋升成正比,而干部子弟存在“不落空”现象。
  • 发展轨迹:干部的仕途已制度化,现在的位置和年龄基本决定了其未来前景。晋升各级别所需时间大致为:副科约8年,正科约3年,副处约7年,正处约7年。报告发现了“政党螺旋晋升模式”,即干部先在政府系统锻炼,再晋升入党委系统。
  • 干部摇篮:某些关键机构和岗位,如县委办、组织部、乡镇党委书记、秘书等,因其“高进高出”的特点,成为了干部晋升的摇篮,形成了独特的“办公室主任现象”和“秘书现象”。
  • 政绩与仕途:改革以来,中县实行了以激励为主的“政绩型体制”,将干部引入为晋升而发展的竞赛中。但这导致了假政绩问题,并催生了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乡镇党委书记晋升的“双强模型”(强人到强乡镇)。
  • 关系与仕途:“关系”(如家族、同乡、同学等)在干部仕途中起着重要、有时是根本性的作用,政治家族现象突出。民主推荐政策的实施加剧了关系的作用,形成了“拉票网”和“关系运作”的双环模型。最终,干部晋升是能力、关系、经济、领导推荐、群众基础、机遇和资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章:绪论

  1. 研究背景、对象和方法

    • 研究缘起:作者于2008年3月至2010年在中县(人口80万的典型农业县)挂职锻炼两年,期间产生了研究这一群体的想法。
    • 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是1978年以来中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分为三个层次:现任副科级以上干部;1998年以来曾在中县任职的副处级以上干部;1978年以来离退休的老干部。
    • 研究方法:
      1. 政治精英生涯分析:作为主要研究范式,通过分析微观的精英生涯,贯通中观的政治机构生态和宏观的政治制度体系。
      2. 深度访谈法:共访谈161个个案,包括乡镇、县直部门、县领导、老干部等。
      3. 文献分析法:收集并分析了《中县年鉴》、干部简历、组织人事文件、档案等大量官方资料。
      4. 参与观察法:作者利用挂职的便利,通过近两年的近距离接触和观察,获得了深厚的感性基础和地方知识。
      5. 方法创新:提出了“履历和访谈二重法”,将官方简历体系与深度访谈相结合,构建了干部完整而翔实的政治生涯历程。
  2. 文献综述
    作者梳理了1949年以来国内外关于中国政治精英的研究,指出大陆学界多集中于县级以下,境外学界多集中于省部级以上,使得县一级成为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综述分为五个方面:

    1. 政治精英特征:讨论了从革命精英向技术官僚的转型。
    2. 机构、职位与晋升:考察了政治机构和职位(如秘书、共青团)对晋升的影响。
    3. 政绩与晋升:梳理了“压力型体制”、“政治锦标赛”等模式,探讨了经济绩效与官员仕途的关系。
    4. 关系与晋升:探讨了关系、政治家族、派系等非正式因素在精英仕途中的作用。
    5. 县乡政治精英研究:回顾了国内外对中国县乡政治的代表性研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从而凸显本研究的价值。
  3. 研究问题和意义
    研究旨在回答以下核心问题:中县干部的基本特征、来源机制、政治轨迹、干部摇篮、政绩以及关系对其仕途的影响。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它为理解中国基层政治生态、精英选拔机制和国家治理提供了一个翔实、深入的县乡样本,超越了许多以往基于猜想的分析。

第二章:构成

本章描绘了中县干部的群体画像。

  1. 四级金字塔。中县领导干部体系由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和正处级构成,呈金字塔结构。干部管理权限分为县管、市管和垂直管理三类。
  2. 出身。 62%的正科级以上干部来自农民家庭,24%来自干部家庭。作者认为,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是农家子弟成长进步的根本动力,而干部家庭出身则在成长中具有优势。
  3. 性别。副科级以上干部中女性仅占约11%,且级别越高女性比例越低(县领导仅6%),存在“权力尖端缺损”现象。报告分析了10位女性正科级以上干部的家庭背景,发现她们的成功与家庭拥有的政治资源密切相关。同时探讨了女性从政的客观与主观困难。
  4. 年龄。干部年龄结构呈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形,县领导平均年龄为45岁。干部晋升存在明确的年龄规范和“一刀切”现象,如提拔为县领导的年龄上限约为45岁,这给各级干部带来巨大压力,也催生了年龄造假问题。
  5. 教育:全日制教育方面,干部群体是“空前绝后的中专一代”(正科级一把手51%为中专毕业)。而在职学历教育则普遍跃进至本科和研究生,其中中央和省级党校是“干部摇篮”。这种“真的假文凭”现象引发了对党校文凭含金量的讨论。报告还指出了本科学历干部在基层可能遭遇“逆淘汰”的现象。
  6. 籍贯:干部任用体现了“异地为官”原则。县委书记、县长等主要领导均为外县人。副处级以上干部形成了“权力核心由外县人掌握,中县人辅助”的格局。在籍贯分布上,存在明显的“精英集群”现象,某些乡镇(如沿河的文化区)因教育发达、文化积淀深厚而产出更多干部。

第三章:进入

本章探讨干部如何进入体制并获得其初职。

  1. 干部身份的获得主要有三个途径:

    1.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1978-1999年间,这是干部最主要的来源,是精英筛选的第一层机制。
    2. 军队转业安置:军队是精英的第二层筛选机构,转业干部是地方干部的重要补充。
    3. 吸收录用:包括“转干”、“录干”、“聘干”等多种形式,是收割前两层筛选余下精英的第三层机制。但这一渠道也因关系、利益等因素变得混乱,成为干部子弟完成身份转变的途径,带有精英再生的烙印。25名由此渠道进入的现任正科级以上干部中,72%为干部子弟。
  2. 初职获得。大中专毕业生的初职分配基本遵循专业对口原则,但关系资源也发挥重要作用。核心权力机关(如两办、组织部)主要依靠“再筛选”模式,即从基层和实践中选拔已证明能力的干部,而非直接从毕业生中录用。

  3. 单位间流动。单位因掌握权力和资源的多寡而被分为好、中、差三等。干部们普遍追求“顺流”,即从差单位流向好单位。单位的盛衰变迁(如商业、粮食系统衰落,党政机关地位上升)也影响着干部流动。报告指出了干部子弟和关系子弟在单位流动中的“不落空”现象,即总能流向当时的优势单位。

第四章:轨迹

本章详细分析了干部从副科到正处四个级别的晋升路径和模式。

  1. 副科级:晋升为副科级是干部政治生涯的重大节点,意味着进入领导序列。干部平均需要工作8-10年才能达到此级别。晋升路径分为在单一单位成长的“单一型”和经历跨单位流动的“混合型”,后者占绝大多数(85%以上)。乡镇是提拔副科级干部最多的地方。报告指出了副科级存在多达8-9级的“隐性台阶”,导致干部晋升缓慢。
  2. 正科级:从副科到正科,精英干部平均需要约3年,普通干部则需约6.4年。乡镇长和乡镇党委书记的晋升路径清晰,前者是后者的预备人选。县直部门一把手的晋升路径则更为复杂,其副职很少能直接晋升为正职,因为晋升空间被来自乡镇和核心党群部门的干部挤占。
  3. 副处级:从正科到副处平均需要7.3年。乡镇党委书记是晋升副县级领导的最主要来源,占了一半以上。报告在此提出了“政—党螺旋晋升模式”,即干部通常先在政府系统任职(如副县长),积累实践经验后,再晋升入党委系统担任更重要的职务(如县委常委),之后再到上一级的政府系统,如此螺旋上升。
  4. 正处级:从副处到正处平均需要7.2年。县长晋升为县委书记已成为稳定模式。人大主任和政协主席则多由县委、县政府退居二线的副职领导担任,是其仕途的终点。

第五章:摇篮

本章识别了中县多出干部的关键机构与岗位。

  1. 多出干部的机构:

    • 两办(县委办、政府办):作为权力核心,是最大的干部摇篮,现任县领导和乡镇、县直领导中有20-30%都有“两办”经历。其“高进高出”的再筛选机制和高端历练平台是关键。
    • 党委核心部门(组织部、纪委等):组织部因其管干部的职能优势,产出干部数量仅次于两办。
    • 政府职能部门(林业局、教育局等):因其是地方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的主要接收单位,成为大量干部的仕途起点。
    • 共青团县委:因其输送年轻干部的组织使命和干部年龄限制,成为流动率极高、成才率极高的干部摇篮。
    • 乡镇:乡镇是干部成长最重要的基地,超过半数的县领导和县直领导都有乡镇工作经历。但乡镇之间存在区隔,形成了“精英乡镇集团”,县领导多从这些重点乡镇的党委书记中产生。
  2. 多出干部的岗位:

    • 关键领导岗位:县委书记、县长、常务副县长、组织部长等职位是通往更高级别领导岗位的关键踏板。
    • 秘书 (Mishu):秘书岗位是干部晋升的快车道。超过1/3的县领导和一半的乡镇领导有秘书经历。因其多层筛选、服务领导、岗位历练等特点,秘书往往能获得快速晋升,形成了“秘书现象”。
    • 办公室主任:与秘书类似,办公室主任也是干部晋升的重要来源,形成了“办公室主任现象”。近一半的基层干部有办公室工作经历,中国基层政治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为“办公室政治”。

第六章:政绩

本章探讨了政绩在干部仕途中的作用及引发的问题。

  1. 中心任务和目标考核。1985年起,中县建立了围绕县委中心任务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该体系随每任县委书记的施政理念而调整,通过任务层层分解和量化指标,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政绩指挥体系,构成了地方发展的制度性基础。
  2. 政绩与干部仕途。通过对1987-2008年乡镇考核排名与乡镇党委书记晋升情况的比对分析,证实了政绩(特别是综合目标排名)与晋升的强相关性。报告提出了“双强模型”,即政绩突出的“强”干部,往往需要流动到经济实力强的“强”乡镇,才能最终获得提拔。
  3. 政绩真伪。以政绩促晋升的导向,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假政绩”和“政绩工程”的泛滥。报告通过对几任县委书记时期“两圈(猪圈羊圈)工程”、“村村冒烟”、“农业行动计划”等失败案例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运动式、命令式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损失和资源浪费,以及干部们为应付检查而采取的各种造假手段。

第七章:关系

本章深入探讨了非正式关系在干部仕途中的决定性作用。

  1. 政治家族。报告极为详尽地列出了中县21个大家族和超过90个小家族的谱系,揭示了由血缘和姻亲构成的庞大政治网络。这些家族通过内部繁殖和相互联姻,在干部任用、资源分配等方面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利益集团,对平民子弟构成排挤。但报告也指出,由于计划生育、干部交流制度和就业观念的转变,政治家族正呈现衰落趋势。
  2. 关系网与关系运作。除亲属关系外,干亲、同乡、同学、战友等关系也至关重要。报告描述了通过喝酒、打牌、送礼等方式建立和维护关系网的普遍现象,并通过案例展示了干部如何动用关系网实现工作调动或解决棘手问题。
  3. 拉票网。“民主推荐”制度的实施,催生了系统的拉票行为。有晋升意愿的干部,特别是乡镇党委书记,会组织核心团队,通过请客、送红包(正科级干部约1000元,县领导约2000元)等方式,向拥有投票权的260多名干部进行普遍拉票。拉票已成为追求进步的信号和官场竞争的必要手段。
  4. 关系模型。报告提出了“关系与规则的双环模型”来解释干部晋升。内环是《干部任用条例》等正式的规章制度和程序;外环则是非正式的关系运作。在实际操作中,外环的运作(如打招呼、拉票)发生在先,当关系运作成熟后,再启动内环的正式程序(如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常委会讨论),从而使非正式运作的结果获得合法的形式。报告还揭示了书记办公会和县委常委会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第八章 纪律(初稿)

本章探讨了中县干部监督与惩处的核心问题,分析了1978年以来干部违纪问题的类型、纪委的办案方式,并通过详实的案例揭示了纪律处分如何深刻影响干部的政治仕途。

  1. 干部问题类型和纪委办案。
    • 问题类型的变迁:1978年以前,干部问题以“政治问题”为主。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经济问题逐渐成为干部违纪的主流类型。同时,男女作风问题和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等也成为新时期的重要问题类型。
    • 纪委办案方式:
      • 线索来源:80%以上的案件线索来源于群众举报。
      • 核心手段:“双规”是纪委最有效的办案利器,常与检察院联合办案,以规避法律时限并使用侦查手段。办案方式已从肉体折磨演变为高强度的精神折磨,如强光、噪音和人海战术等,目的是击溃干部的心理防线。
      • 权力制约:县委书记在查处科级干部问题上拥有最终决定权,这使得纪检部门成为县委书记贯彻其意志、甚至清除异己的工具。因此,与县委书记的关系成为干部是否会被查处的关键变量之一。
  2. 经济问题。本节深入探讨了以“钱”为核心的经济问题,认为其本质是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并通过两个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剖析。
  3. 作风问题。本节聚焦于以“性”为中心的不正当男女关系问题,指出“权力是最好的春药”。研究认为,1978年以来干部作风问题实际发生越来越多,但被查处的却越来越少,社会和党内对此类问题的容忍度似乎在提高。
  4. 政治问题。本节讨论了以“政”为核心的违纪问题,主要指在履行公职过程中发生的失职渎职、弄虚作假、违反国家政策等行为。
  5. 纪律与干部仕途。报告详细统计了警告、严重警告、撤职、留党察看、开除党籍等不同党内处分对干部的仕途影响。
    • 公私之别:因“公务”活动(如弄虚作假、玩忽职守)受到的处分,对干部仕途的影响远小于因“私”获利(贪污受贿)或个人作风问题受到的处分。
    • “一把手政治”的影响:县委书记在干部查处问题上拥有巨大的裁量权,这造成了严重的干部人身依附关系。与县委书记的关系好坏,不仅影响晋升,也关系到是否会被查处。

第九章:结语

  • 总结了本研究在事实发现(如提供了完整的县乡干部样本、政治家族谱系)和理论贡献(提出了“精英集群”、“政—党螺旋晋升模式”、“关系与规则的双环模型”等概念)方面的价值。
  • 报告指出了中国基层政治的“制度化困境”——制度设计(如政绩考核、民主推荐)的初衷与实际运行结果之间存在巨大偏离,甚至催生了假政绩、拉票等负面现象。这源于干部作为理性行动者与制度之间的持续博弈。
  • 局限与不足:作者承认研究存在一些局限,如部分核心资料无法获得、无法穷尽晋升过程中的所有因素,以及因材料丰富而理论消化不足等,此外也没有提及干部的工资绩效。

二、序诗

献诗

《蒲公英》

中县的天空
飘满了蒲公英
飘着的,是命运
落下的,是人生
飘满了蒲公英
中县的天空

第一章:绪论

卞之琳《音尘》

然而我正对一本历史书
西望夕阳里的咸阳古道
我等到了一匹快马的蹄声

第二章:构成

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我在这广大的田野上行走
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
那一切丢失了的
我都在认真思考

第三章:进入

杨晓民《九月》

淡远的天空下
一只鸟
落在任意一堆谷垛上
这日子便丰满起来

第四章:轨迹

非马《鸟·四季》

越飞越高的鸟
发现
池塘里自己的影子
越小越清晰

第五章:摇篮

卞之琳《古镇的梦》

敲梆的过桥
敲锣的过桥
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第六章:政绩

食指《相信未来》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第七章:关系

何其芳《预言》

不要前行!前面是无边的森林
古老的树现着野兽身上的斑纹
半生半死的藤蟒一样交缠着
密叶里漏不下一颗星星
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
当你听见了第一步空寥的回声

第八章:纪律

北岛《结局或开始》

乌鸦, 这夜的碎片
纷纷扬扬

第九章:结语

北岛《回答》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江湖丛谈

连阔如

不上当的诀窍就是不爱便宜而已。

本书于《日谈公园》播客中得知,因猎奇而买来。书中文章最初在报纸连载,作者连阔如为评书名家,文笔通俗晓畅,加之其阅历丰富(不过写作时才三十多岁),因而书中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江湖的各大行当门类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行话内幕,读来颇有趣味。

在中国大地上:搭火车旅行记 (Riding the Iron Rooster: By Train Through China)

保罗 · 索鲁 著,陈媛媛译

随着浓雾逐渐变淡变薄,我们早早地从陕西进入了幅员辽阔的四川省,枝干多节的小树和轮廓模糊的远山都变得清晰可见,眼前的风景仿佛一幅质朴的中国水墨画,而人们就像画中细小的黑色笔触。

本书是作者1986-1987年间乘火车游历中国的见闻,他曾在1980年来过中国,此次再来感到变化很大,但从他的描写中可看出,当时的中国还是处于大病初愈的状态,开放与守旧、混乱与进步交织,这些描写与《杜甫的五城》十分相似。但与《杜甫的五城》不同的是,作者并非华人和历史学者,因此对这片土地并没有太多感情,更多的是一种旁观者的猎奇,对各种事物的形容也以负面居多,似乎是西方人常有的傲慢,也可能是作者的个性使然(据说他以毒舌著称)。此外,与《杜甫的五城》一样,这本书也能直观感受到当时中外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