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低处

胡安焉

我对卡佛说过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作家要有为普通的事物,比如为落日或一只旧鞋子感到惊讶的禀赋。”在我看来,文学不是向读者传递些什么,而是触动读者身上的什么。特殊的事物往往有更明确和具体的特征、内涵、趣味、意指或意图等,要不就受到更多巧合因素的摆布,因而远离了事物的本质性和普遍性——艺术的意象其实天然地亲近普通的事物。而“普通的事物”也是我写作的耕耘之地。

这是胡安焉继《我在北京送快递》后新出的书,一在图书馆上架就借来,但几乎半年后才读完。除了一些个人经历,本书绝大部分篇幅都在记述自己的思考,但似乎并不太需要摘抄,毕竟假如自己没有相关的阅历或体验,可能也无从体会,而若已有了类似看法,则更不必抄了。

萧关道

胡成

旅人看见的不是风景,旅人看见的只是自己的欢心与愁肠。

不仅前人行记,甚至正史典籍,除却当事人与闪现其笔端的王侯将相、僚属亲友,绝少得见普通人的姓名,哪怕山僧,也仅是”山僧”,因为他们无足轻重于宏大壮阔的历史。
他们却有轻重于细致入微的时代。

可是与碑共在碑亭,如与唐陵石共处旷野,总有难以名状的感怀,那又是我与看不见的古人共处一地,共话来路。

《萧关道》与《陇关道》《榆林道》皆为胡成探访西安与兰州之间关陇大地上的古道而成的游记,三本都已借来。《萧关道》是三本中最后出版的,篇幅为另两本之和。本书以作者的行程为主线,并结合董醇《度陇记》、裴景福《河海昆仑录》(此前在《山河作证:古道上的中国文脉》中了解过)、《林则徐集 · 日记》、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温世霖《昆仑旅游日记》、陶保廉《辛卯侍行记》、谢彬《新疆游记》及地方志等史料,还包含对各地老人的采访。初读颇有兴味,但越到后面就越觉乏味,一方面是叙述方式十分固定,另一方面则是目前对书中所提的地点并无太大兴趣,也无计划沿着书中路径而行,因而后半部分大多是草草翻过。

读此书主要是因为自觉自己的游记写得苍白无力,亟需向他人借鉴,主要包括语言的饱满丰富性和思想的深刻性。有意思的是,此前在西区图书馆的书架上曾两次见到此书,但因较厚(近600页)而没有借阅,不过仍将其封面拍下。本学期在高新区图书馆再次见到此书,终于毫不犹豫地借来,没多久就读完了。

2月22日在笑吧喜剧排队等待进场观看演员狒狒的《拉拉家常》专场时,排在我后面的一个大姐对此书颇感兴趣,还拿过去翻看。

榆林道

胡成

无定河依然水浊浪急,一如我十一年前初来的仲秋。
提及无定河,晚唐以降,无论何时,无论何人,总是绕不开陈陶的那首《陇西行》。
陈陶,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岭南人。游学长安,屡举进士不第,遂放浪形骸于山水,后隐居不知所终。工诗并有诗十卷,却已散佚。后世有好事之人,辑其佚作,得《陈嵩伯诗集》一卷。
一卷也好,十卷也罢,哪怕百卷千卷,一首《陇西行》,足以令余者尽皆投暗: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征夫戍卒已成无定河边的枯骨,他来之处,千里万里之遥,还有人念他入梦。
不堪再想,无定河边的枯骨可怜则可怜矣,却又怎能可怜过永不知他生死所在,永不知他何时得归,直到梦里容颜也依稀的等他的人?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元美,1526-1590)《艺苑厄言》盛赞此句“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唱矣”。
不过王世贞以为,此句“惜为前二句所累,筋骨毕露,令人厌憎,‘葡萄美酒’一绝,便是无瑕之璧。盛唐地位不凡乃尔”。近人高步瀛(阆仙,1873-1940)不以为然,认为王世贞“此特横亘一盛唐、晚唐之见于胸中,故言之不能平允”。王世贞厚盛唐而薄晚唐不假,但我对其前二句“筋骨毕露”的评价深以为然,后二句的含蓄深沉的确更有力量,更能打动人心。
可是无妨,哪怕前二句也散佚,诗人仅有此十四字即足矣,无定河仅有此十四字亦足矣。
也正是这十四字,令我念兹在兹,唤我千里万里而来。

记述方式与《萧关道》类似,主要少了对史料的引用。

陇关道

胡成

刻意的凿画,未见得能志岁月;不经意的分别,时常却永垂不朽。

风来满鼻稻梁香,衣袂如洗。

开篇是西安,讲到碑林如今仍有出售清代碑刻拓片,下次去西安不妨一看。24年暑假去西安时碑林正大面积整修,没去。

杜甫的五城

赖瑞和

在知乎上搜索关于国内旅行的著名游记,看到有人提到本书,于是买来。作者是马来西亚的华侨,八十年代末期从普林斯顿博士毕业后任教于香港的大学从事唐史研究,借假期之机多次游历中国大陆,通过本书展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内地的社会风貌。初看就觉得格调不高,可能是因为语言十分口语化,不像之前读的《从大都到上都》、《穿越亚欧》和胡成的《萧关道》《陇关道》《榆林道》那么沉郁含蓄。后来在豆瓣上发现了一篇书评,由此得以了解作者的人品和经历,更觉失望。

本书在清明假期去枣庄、徐州和淮北旅行的两天里就读完了,不得不承认的是,作者的旅行路线和我的兴趣高度一致,也让我补充了不少地点到地图收藏夹里,但他的路线常常有回头路,这是我在规划旅行路线时极力避免的。作者花几十或百余元坐软卧、吃大餐和住宾馆(当时对境外人士的住宿颇有限制,有的地方只能住特定宾馆),看起来都毫不在意,而且每次旅行动辄一个月以上,这与当时内地城市居民的几十元月收入形成鲜明对比。书后附有每次旅程的里程表,这启发我将每次铁路和航班的里程记录下来,但奇怪的是,如今“12306”app上已无法查询每段路线的里程数了,使用“国铁吉讯”app也只能查到已购买车票的里程数。读完还不禁感叹过去旅行的不便,没有高铁的年代,火车或大巴常常一坐十个小时以上,甚至几天几夜,这在今天几乎是难以忍受的,但作者却不以为意,可能不同的速度就是不同的参考系,所对应的心态和生活习惯也是不同的吧。我不喜欢大巴,因为车里浑浊的气味让人不适,所以日常出行交通方式主要是飞机和高铁(火车),市内则以地铁、打车、共享单车和步行为主(由于公交车时刻表常常不准或缺失,而且走走停停速度较慢,因此不常乘坐),读完本书后,便将大巴加入时间宽裕时跨市或跨县区的交通方式的考虑范围,从台儿庄到徐州就是搭乘大巴,而不是回到枣庄市区再搭高铁。

读库

张立宪(主编)

2405

二本学生毕业后 冉儿

住青旅的日子 余自仙

搬家记 吴聚平

每天晚上洗碗,抬头会看到窗户上映出一道道来来往往的身影,就好像在看电影。

五十年前的旅途 西窗

因公从大连到安庆出差买切纸机,两次行程(分别为订货提货),共计三个月。令人惊讶的是,借这两次旅途,作者将中国的几大城市都转了一遍,而且还坐了飞机(兰州-南京)。

梅林春早 朱石生

苏格兰传教士梅滕更在杭州创办广济医院(现浙大医学院二附院)的往事。

壁上叠影 苗子兮

北宋画师王逵创作的山西繁峙岩山寺壁画。

2406

在菜摊边写诗 王鑫

诗人王国芳的故事。

诗人毛秋水

深巷戏班 马宏杰

2501

金谷 有寂

讲的是在山西的游历,但全文未提金谷之意。

在 NO.032 胥小燕

从家中偷走一个十一岁女孩 洪蔚琳

鲸落 朱博文

玄奘和他的继承者们。

意外的旅程:从黑河到腾冲

许知远

想规划从黑河到腾冲的自驾游,但网上鲜有相关资料,遂在图书馆主页上用关键词搜索,于是发现了本书。事后才发现,我早已在西区图书馆的新书架上见过此书并拍照记录,这正与上面《萧关道》的借阅经历类似。

本书是数篇游记和人物采访评论的合集。第一篇即为从黑河到腾冲的旅途,但并未完整地走完全线,没能给我提供太多想要的信息,故仅将其作为视为普通的随笔读完。

早已听说许知远的大名,但这是第一次读他的书,也尚未看过《十三邀》。我内心一直与这些在公众视野中频繁出现与发声的“知识分子”保持一定的距离,或许是因为自己没有这般才气,且并非专攻于文史哲,听到他们说起各种陌生的舶来名词便有些敬而远之,也正由于自己的浅陋,便无法分辨与反驳他们的话语,读起来似乎都很有道理,但合上书便没了什么印象。与之同时,又有不少作者的文字让我感到亲切,比如《读库》中的非虚构文章和胡成、罗新的作品,或许是这些内容更接近自己的生活,描述的对象也是我更感兴趣的事物。因而我没有将这两类作高下之分,所感之异目前暂时归结于自身的阅历和知识背景,至于前者是否包含一种傲慢或“知识分子的优越性”,目前尚难判断。但本书给我的感觉尚可,读来虽没有那么亲切,但也已足够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