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上2——泾县、福州、龙岩、赣州
时隔一年,又是一次耗时多天、途径多地的回家之旅。7月31日一早出发,8月5日晚到家,历时6天,经停7处,铁路里程达2291km 。这一路山水相拥,跨过了长江、闽江、汀江、赣江、珠江,又穿过了皖南、闽西北、赣南和粤北的山区。具体来讲,第一天早上到宣城泾县,下午到福州,在福州停留一天半后,第三天早上启程去古田会议会址,下午到长汀,第四天上午赴瑞金,下午再赴于都,第五天中午到赣州市区,一天后从赣州返湛江。
早有计划利用回家的旅程去一趟未曾去过的福建,而从合肥到福州的高铁恰好途径泾县,又能顺道拜谒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原计划沿着闽南沿海回到深圳,但偶然发现福州有到古田会址站的高铁(并依次经长汀、瑞金、会昌、于都到赣州),同时今年的旅行以近代史为主题,便决定走此线路,再沿赣州、河源、惠州一线回到广州。
7月30日下午,陆续收到科大计算机学院和北京中关村学院的夏令营优营通知,一同回去的好友也参加了离校前的组会,晚上便去吃烤肉,还看了《罗小黑战记2》(几天前在图书馆的研讨室看了2019年上映的《罗小黑战记》)。两部“罗小黑”的上映年份与两部“哪吒”相同且排期均在“哪吒”之后,受关注度明显逊于后者。当晚打车回校时,发现车牌号是81192,感觉这个数字有点眼熟,原来是南海撞机事件中王伟烈士的座机编号。
31日五点半起床,乘最早一班高铁到泾县。此前一直将“泾”读作jing的第四声,听了高铁的广播才知是第一声。2024年3月9日,我也是乘坐这班车和三个舍友一起去黄山,大三重新分宿舍后,其中两个舍友因专业不同而搬走了。这段时间天气本就阴沉,皖南山区更是细雨迷蒙。到烈士陵园时刚过八点半,除了保安再无他人,且陵园依山而建,需要走上层层台阶,恰似去年七月参观普救寺时的场景。陵园正在整修,从纪念广场出来后未能去到纪念碑和无名烈士墓,便转回一旁的陈列馆。
新四军全称“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成立于1937年10月12日。由于该部包含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南昌起义产生的部分,且军长叶挺为第四军被称为“铁军”的北伐时期的独立团团长,因而被叶挺提议将改编后的番号定为“新编第四军”,其军歌第一句便是“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
而在更早之前,南昌起义的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所部由朱德带领辗转于南部各省,1928年4月底与毛泽东指挥的秋收起义上井冈山的部队会师,同样是为了保持铁军的名号,改称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即“朱毛红军”),后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发展为红一军团,国共统一战线后被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343旅,后发展成为八路军山东军区,抗战结束后大部挺进东北改编为东北野战军,小部留守山东与北上新四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
直到今天,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部分编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依然存在。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的两个合成旅被认为是第四军的编制后代,其中合成第一二七旅继承“叶挺独立团”和“铁军”的荣誉称号,其军史比解放军军史还长,是解放军中历史最悠久的单位,最早可追溯至1924年11月12日成立的广州国民政府所属的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此部队系中国共产党控制的第一支成建制的正规武装力量。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与新四军在敌后战场的摩擦加剧。10月19日,蒋介石命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长的名义,向八路军和新四军军发出“皓电”,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在1个月之内开赴黄河以北。
1941年1月4日,驻泾县云岭的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九千将士绕道苏南北移。7日,途经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预伏的国民党军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被迫自卫,激战至14日,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除约2千人相继突出重围外,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叶挺亲赴敌108师师部谈判被扣,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身负重伤,于15日清晨为免连累战友而自尽。17日,国民党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并声称要将叶挺交军事法庭审判。《新华日报》关于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和社论被国民党当局扣压,于18日将周恩来题写的“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登在被扣稿件的位置上。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在事变当中成功脱险,隐蔽于皖南山区,但在3月14日因携有新四军的黄金储备而被军部副官刘厚总枪杀。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25日,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重建的新四军军部在江苏省盐城成立。
1990年,为纪念皖南事变五十周年而修建皖南事变烈士陵园,邓小平题词“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
皖南事变时,《彩云追月》作者、音乐家任光和新婚3个月的妻子徐瑞芳随新四军军部一起转移,在战斗突围时牺牲,《新华日报》发表悼念文章,誉其为“民族的号手”。而徐瑞芳负伤被俘,后在上饶集中营遭惨杀。
任光从1928年开始在上海百代唱片任音乐部主任,亲眼目睹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全过程,写出歌曲《十九路军》,是最早的抗日歌曲之一。1932年,左翼文艺运动开始向电影界拓展,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电影文化协会”,任光与聂耳、夏衍、田汉、蔡楚生等人当选为执委。1934年春天,聂耳在任光的介绍下加入百代公司,两人共同组建了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微型乐队,留下了聂耳的《翠湖春晓》《金蛇狂舞》、任光的《彩云追月》和黄贻均的《花好月圆》这几首影响极大、流传极广的民族器乐曲。《彩云追月》曾被误传为改编自广东传统音乐,实则是任光于1935年以越剧音乐为素材,借鉴西洋作曲技法,采用典雅的“探戈”舞曲节奏,吸收江南丝竹音调和轻音乐配器特点而创作的。
1934年6月14日,蔡楚生导演的电影《渔光曲》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引发轰动,连续放映了84天座无虚席。电影同名主题曲由任光创作,旋律悠扬,情绪哀怨悲愤,广受传唱。1935年《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国际获奖影片。
1935年5月9日,《义勇军进行曲》首次在百代公司录音棚内(今徐家汇公园小红楼)灌成唱片发行,一星期后被转录到电影《风云儿女》胶片上。
1936年5月,任光以“前发”为笔名谱成抗日歌曲《打回老家去》,因而受到日军威胁,被迫辞职,再度去法国进修。1938年底,任光偕同陶行知等人回国,投入抗日宣传活动。1940年7月,任光随叶挺赴皖南参加新四军,在新四军军部战地文化服务处从事宣传工作直至牺牲,期间创作了《擦枪歌》《新四军东进曲》等作品。
1927年12月,叶挺从香港回到广州领导广州起义,出任工农红军总司令。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化装逃到香港,后到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但遭到了党内的无端指责和留党察看半年的处分,因此决定退出共产党,流亡德国,开始集中精力研究军事问题。1932年秋,叶挺回到澳门隐居。次年11月,应邀到福州参与蔡廷锴、蒋光鼐等人在“福建事变”后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在此期间与中共代表张云逸有了接触。两个月后,福建事变失败,叶挺返回澳门,其后,又在香港加入了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在此期间,蒋介石曾多次派人邀请叶挺出山,均遭拒绝。
“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坚持新四军军长必须由非共产党员担任,周恩来推荐了脱党近十年的叶挺,但身份困境、指挥权争议、与项英在战略问题及生活方式上的矛盾、军费困境等因素又直接导致了叶挺任军长(共产党惯用的称谓却是“司令员”)三年期间五次请辞,近半时间未在军部。
1941年1月9日,项英、周子昆、袁国平等擅自离队出走,后因无法突围而又返回。11日,中共中央决定解除项英指挥权,皖南全军由叶挺和饶漱石指挥。14日下午,叶挺下山到国军108师师部谈判时被扣押,其后被囚禁在上饶,又被送到重庆,期间拒绝了蒋介石的劝降,并作《囚歌》以明志: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尔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到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抗战胜利后,叶挺从恩施被押回重庆。1946年3月4日,在多方面的努力下叶挺获释。次日,叶挺致信毛泽东,表达重新加入共产党的意愿。7日,中共中央复电同意叶挺请求。4月8日叶挺乘美军观察组的飞机由重庆回延安,但因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而不幸遇难,同机罹难的还有王若飞、博古、邓发,以及叶挺的家人保姆。
在泾县停留了两小时便告辞,期待以后能再来此走走著名的“皖南川藏线”。泾县还有桃花潭和宣纸博物馆,因路途较远而未去。
从泾县到福州的高铁发自济南西站,这条线路经过了泰山、黄山、婺源和武夷山,堪称旅游专线。在福州主要计划去三处:三坊七巷,福建博物院、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原以为三坊七巷的名人故居会在下午五六点关门,而我们到福州安顿好已接近三点,便决定先去看看福建博物院,第二天早上去过马尾的船政博物馆后再去三坊七巷;不曾想第二天下午暴雨,只得回酒店休息,但又得知三坊七巷内的名人故居都开放到晚上9点,因此最终只是没去成林则徐纪念馆和萨镇冰故居,并没留下过多遗憾。
打车到福建博物院的路上,看到老城区满街都是遮天蔽日的榕树,不愧“榕城”之名。福建博物院在网络上风评很低,有人戏称其为倒数前三的省博之一,因此行前也不抱什么期待。福建博物院坐落在福州西湖之畔,除去主馆,尚有积翠园艺术馆、自然馆和福文化专题馆,由于对其他展馆兴趣寥寥,加之因中午高铁盒饭分量过少而饥肠辘辘,草草参观完主馆便去吃饭了。馆藏文物确实并不丰富,布展形式也是中规中矩,除去一口出土自武夷山的木船棺,鲜有能吸引眼球的展品。这里的镇馆之宝自然是林觉民的《与妻书》,但原件被借去别馆展览,只能看到复制品。而就连这件复制品都不容易找到,因其被放在一个叫“爱‘廉’说”的展厅临近出口的位置,而这种名字类型的展厅的展品往往不多不精,常以展板展示为主,在博物馆中一般用来凑数或进行党政教育,因而参观时就没仔细看,后来咨询了工作人员才得知。《与妻书》附近还有林则徐、陈嘉庚等人的手迹,都险些错过了。
晚饭是在大洋百货5层的“朱富贵海鲜火锅”吃的,属于慕名而来,因为曾在播客中多次听说。结账时服务员会主动拉客人进会员群,进群则可打六八折,因而实付价钱远低于标价,但由于标价本就虚高,事实上只带来了优惠的错觉,也算是一种有趣的营销方式。“朱富贵”几乎包下了大洋百货的一整层,生意极为火爆,但其他层则少有人迹,甚至存在整层都已搬空却未重新装修的情况,让人不解。饭后去马路对面的KTV唱歌,曲罢沿街闲逛,点了杯福建本地奶茶品牌“唐沫茶兮”的“青盐”茶饮,不料橄榄+话梅产生的咸苦之味压过了清爽感,实在难以下咽。
第二天坐地铁一号线到梁厝站,再打车过闽江到马尾镇。梁厝站再过两站路就是一号线的终点站三江口了,三江口即闽江北港、南港(乌龙江)汇入闽江(入海段)之处。船政景区包括大博物馆片区、马限山片区和罗星塔片区等,马限山片区包含马江海战纪念馆及烈士陵园,罗星塔则是一座始建于宋朝、重建于明朝的古塔,限于时间安排,仅去了博物馆。船政博物馆有志愿者讲解员,其中一些还只是小学生。
福州船政局拥有“中国新型舰艇及飞机制造的发祥地”、“第一个近代教育的学堂”、“中国海军的摇篮”等十多项中国第一,但它和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历史似乎不为世人所熟知,可能这也和福建的特殊地理条件有关。除去闽东南沿海一带,福建剩余部分基本都是丘陵山地,而往南又是粤东北的山区,因此形成了一个半包围环境,这就容易导致与中原的阻隔(例如直到1956年才通铁路),但又带来了开眼看世界的机遇。虽然同处东南沿海,经济条件也并不差,但福建在历史上往往被北面江浙和南边广州的影响力所掩盖,也容易因“天高皇帝远”而形成地方割据政权,在建国后则因地处对台前线而较为敏感;若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福建也拥有对外开放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我国最早的对外通商省份之一。早在汉代,福建就与海外有贸易往来;海外贸易在唐宋时进入全盛期,到元代达到极盛,泉州也因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被称为古代东方第一大港。虽然明清时期因“闭关锁国”而致对外交流锐减,但近代以降,福州和厦门在鸦片战争后被辟为第一批通商口岸,紧接着船政兴起,福建率先迎来了近代化的浪潮,仅福州一地就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林纾、严复、林旭、林觉民、林徽因、冰心、郑振铎等一大批在近代史中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还培养出以邓世昌、萨镇冰、陈绍宽为代表的近代海军骨干,堪称奇观。改革开放后,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的成立,福建又能借台商和海外华人华侨之便迅速投入新一轮开放的热潮,形成了一大批特色产业。粗浅回顾福建的历史,封闭与开放是两大关键词,而往往是在开放的历史时期,经济文教才得以发展繁荣。虽然这个结论早已成为当代人的共识,但当我亲自踏足并梳理理史料后,还是不由生发出颇多感慨。
如今马尾造船厂已搬到更靠海的连江县,马尾重归一个安静的小镇,但山坡上共存的天后宫和天主堂,街边略显洋气的建筑,又很容易引人遐想一百五十年多年前西风初入时的场景。看着那些有百年历史的机床工件,想到科学技术获得持续性发展发展条件的不易,不禁扼腕。我们很早就有了四大发明和其他诸多发现创造,但由于时代和国情所限,一方面创新创造长期受到系统性忽视乃至排斥,另一方面也缺乏将那些创新雏形大规模落地的社会土壤(因而无法更新迭代,形成成熟的体系或带来新一轮的变革),致使洋务运动开始后还是得从头开始学起那些可能早已在国内萌芽过的西方科技。可惜的是,类似现象在接下来的一百年中仍不断重现。甲午海战的失败,给本已落后的军工业带来灭顶之灾,此后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皆有意重建海军,但直到北伐后的国民政府时期才稍有起色。至于其他民族工业,也是在风雨飘摇中艰难求生。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薄弱的科技工业又一次受到重创。新中国成立后,再次几乎从零开始建立工业和科技体系,但没过多久,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又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发展轨道,使得一些此前曾接近过世界先进水平的行业或学科再一次被其他国家拉开代差,直到改革开放后(一些军工门类甚至要到海湾战争后)才重新开始奋起直追。不同时代都有先辈为科技事业付出过大量心血,但一旦时局有变,规划往往会落空,之前的那些成果又很快成了老古董,过后只能一次又一次重新追赶,个中艰辛,只有亲历者才能真切体会,后人除去尽职奋发,或许只能祈愿历史不再重演。江流不息,涛声依旧,犹忆船政衙门上那副沈葆桢亲笔题写的对联:
以一篑为始基,自古天下无难事
致九译之新法,于今中国有圣人
中午回到三坊七巷,在“朱紫坊蹄膀 · 福州菜”吃饭,没吃蹄膀,而是吃了一份含有八样菜的套餐,每样菜的分量都不少,其中包含当地特色菜荔枝肉,外形口感都和广东的咕咾肉类似;让我难以下咽的是凉拌紫菜,竟是直接浸在醋里,实在吃不习惯。饭店墙上贴有“虎纠”两个大字,下面附有“fu zhou”,大抵是说“福州”在福州话的读音中类似普通话里的“虎纠”吧。好友提到“朱紫坊”就是萨镇冰故居所在地,此前没注意到。饭后顶着暴雨回酒店。酒店大厅供奉着妈祖,上书“佛光普照”,我一直觉得妈祖属于佛教,而在好友的印象中妈祖却属于道教。后来一查,发现妈祖本是民间信仰,因影响力不断增强,佛道两家都通过加封等方式将妈祖拉入己方阵营,但事实上民众一般并不在意。这也符合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实用主义特征,即不用去区分什么教派教义,只要觉得能起到庇佑作用便可当作神仙来拜,因而也常见各种来路的神仙齐聚一堂的场景。
傍晚时分,到一家名为“破店”的店吃中午没吃到的蹄膀,还点了一份大名鼎鼎的佛跳墙,不过吃完也不觉惊艳。饭后沿南后街逛三坊七巷,以参观名人故居纪念馆为主,并在文创店买了个冰箱贴和在邮局买了份邮票。大体顺序是:严复书院——沈葆桢故居——林祥谦文化站——严复故居——林觉民/冰心故居。严复书院创办于2014年,似乎并非严复住过的古迹,因为要收门票,且还会去严复故居,便没进去。不曾想后面的严复故居也要收门票,其他故居都没类似情况,大概因为要着重保护。严复故居介绍其生平经历到民国初年为止,毕竟之后他日趋保守,迅速从一个时代的先锋变为另一个时代的落后分子,这也反映出那个年代的社会变化剧烈程度远不能被历史书上的几句话所概括。
1915年严复列名为筹安会的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袁世凯死后,大总统黎元洪命令惩办祸首,虽然严复不被通缉,但也逃往天津避祸。1917年,严复对张勋复辟表示同情。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严复认为支持学生运动的蔡元培不识时务。
林纾、康有为和严复同属“保皇派”,但林、康二人并未支持袁世凯。林纾也未支持张勋复辟,但较反对新文化运动。
林祥谦文化站在严复故居一侧,在门口屏风前用标牌写着“林祥谦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壮烈牺牲的烈士(免费参观)”,如果没有这个说明,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可能因对林祥谦的不熟悉而不入内了。去年到郑州时就住在二七广场旁,但因时间关系未能走进二七塔,也就没能仔细了解林祥谦和二七大罢工的相关历史。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成立,定于2月4日举行全路总同盟罢工,林祥谦被指定为武汉江岸地区罢工总负责人。2月4日,林祥谦下达罢工令,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二七大罢工)开始。2月7日,林祥谦与十几名工会领导人和工人代表被北洋军阀(吴佩孚系)逮捕。北洋军阀以死作威胁逼迫林祥谦下令复工,遭到林祥谦断然拒绝。最终林祥谦惨遭杀害,年仅31岁。
最后到林觉民和冰心的故居。一开始以为两家是一个院里的邻居,后来获知此处本是林觉民的故居,林觉民遇难后林家变卖住宅离开,由冰心祖父购置,辛亥革命前冰心举家回迁福州后就住在这里。
福州之行暂告一段落。一个来自宁德的舍友在上学和回家时都要在福州站换乘,他很喜欢吃福州的捞化(一种米粉),但我这次没找到机会尝尝,此外也没能吃到肉燕(一种类似馄饨的食物),留待以后再来品味。
8月2日一早乘最早一班6: 25的动车赴龙岩市上杭县的古田会议会址,原以为和福州相距不远,不料要坐三个小时。且以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前后所作的数篇诗词文章为线简要回顾那段历史:
1928年春邓子恢在家乡龙岩暴动,次年3月至5月,蒋介石与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爆发了战争。邓子恢写信告知毛泽东,闽西的国民党军队进入广东攻打桂系,当地空虚。朱德、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利用这种有利时机,于5月下旬进入闽西。10月,蒋桂战争再次爆发,红军第三次入闽,攻占上杭,至此,闽西革命根据地数百里区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毛泽东也因此创作了《清平乐 · 蒋桂战争》: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也正是在1929年,红军内部发生了路线斗争。当年6月,在龙岩召开的红四军七大上,毛泽东被排挤和调离红四军的领导岗位。此时毛泽东身患疟疾,到永定苏家坡养病,期间险些被捕。9月底,红四军在上杭召开八大,毛泽东被担架抬到上杭县城继续养病,仍未恢复前委书记的职务。当年重阳节(10月11日),毛泽东写下了《采桑子 · 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9月,陈毅化装绕道香港去上海,参加中央军事联席会议,根据会议精神和周恩来的指示,陈毅代中央起草了“中央九月来信”;来信强调红四军要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并指定毛泽东仍为红四军前委书记。11月底,毛泽东重新回到红四军主持工作。12月28日至29日,毛泽东在古田镇主持了红四军九大(即“古田会议”),他亲自起草的决议在会上获通过,其中决议的第一部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后被编入《毛选》。
古田会议期间,蒋介石策动赣闽粤的反动军队向闽西根据地发动进攻,会议决定红四军进行转移。1930年元旦期间,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一部分从古田出发,向北越过武夷山到江西。在这次行军途中,毛泽东以“元旦”为题写下了一首《如梦令》: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1月5日,毛泽东为了批判党内存在的悲观思想,在古田赖坊村协成店给林彪回复了一封六千多字的长信,这封信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信的结尾处,毛泽东满怀深情地写道: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与此同时,彭德怀率红五军从湘赣来到赣西并与黄公略新成立的红六军对吉安进行包围。1月下旬,毛泽东部队抵达广昌县,与朱德部队会合。2月6日-9日,红四军、五军、六军及赣西特委在吉安陂头召开联席会议,作出了攻打吉安城的决定。这次会议前后,毛泽东又写下了《减字木兰花 · 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古田会址景区主要包含会议旧址、毛主席纪念园和古田会议纪念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作地也在不远处,未去。饭后参观完纪念馆便去古田会址站乘车,两点多到达长汀南站。我对长汀的主要印象,就是瞿秋白在此就义,因而主要来瞻仰在就义处修建的烈士纪念碑和纪念馆。开国上将杨成武是长汀人,他的纪念馆修在瞿秋白纪念馆一侧,便一起参观了。
1935年2月,在中央苏区陷落前夕,中央分局书记项英派便衣队护送瞿秋白、何叔衡等不便打游击的人去上海。24日清晨,瞿秋白一行被反动武装保安团发现,突围不成被捕,何叔衡中弹身亡。被捕后,瞿秋白自称医生林祺祥,差点获得保释。但在4月初,国民党根据叛徒情报从被俘人员中找到了瞿秋白。5月9日瞿秋白被押解到长汀,在被押期间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国民党中央随后派人来,声称瞿秋白可不必发表反共声明和自首书,只要答应到南京政府下属机构担任翻译即可,但遭到拒绝。6月18日晨,国民党下达枪决令。负责羁押瞿秋白的国军第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是瞿秋白在上海大学任教时的学生。当日宋希濂送瞿秋白出监房到中山公园凉亭前拍照,并为瞿秋白置办了酒席。餐毕,瞿秋白走出中山公园,用俄语唱《国际歌》《红军歌》,慢步走向刑场。到达刑场后,瞿秋白盘膝坐在草坪上,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高呼口号,从容就义,时年36岁。
纪念馆在汀州古城的一角,晚饭在城内“满园春”饭店吃客家蒸菜,这时才注意到长汀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客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饭后倍感疲惫,在古城里匆匆走了一段,看到了汀江边的城墙城门后便打车回酒店了。汀江往南蜿蜒,最终与梅江及梅潭河汇流后形成韩江干流,这大概是客家人南迁的一条要道吧。江流汇合之处是梅州大埔县三河镇三河坝,初中历史课上看过电影《建军大业》,里面提到了三河坝战役:
1927年9月,南昌起义军主力进入大埔,国军2万余人也进入三河坝。10月1日入夜时分,朱德等指挥3000多士兵与国军激战,并制定“半渡而击”的战术钳制住国军。第三天,国军部分正面部队在猛烈炮火掩护下渡过了韩江,对起义军三面夹攻。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起义军全面撤退,一部分转移到广东海丰、陆丰与当地的农民武装会合,另一部分由朱德率领转入湘南,最后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
3日早上前往瑞金。瑞金和长汀接壤,高铁只需15分钟。在瑞金去了叶坪景区、红井景区和二苏大景区。
1931年11月7-20日,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一苏大”)在瑞金叶坪村谢氏祠堂举行,时值九一八事变爆发。该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法律文件,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3年初,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瑞金叶坪迁驻沙洲坝,决定召开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简称“二苏大”),同时修建了大礼堂。9月25日,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开始。1934年1月22日—2月1日,二苏大召开。1934年5月,广昌战役失败后,鉴于国军开始逼近中央苏区腹地,中共中央决定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三人团”,筹划红军战略转移事宜,并报请共产国际批准。10月初,博古等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将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央机构转移至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及机关直属队共8.6万余人奉命从福建江西各地开往雩都(即于都)集结。10月17日傍晚至21日拂晓,中央红军主力渡过贡水,迈出长征的第一步。
下午去于都,途径会昌。1934年毛泽东被排挤出领导集体时,曾在会昌“养病”,写下了《清平乐 · 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会昌也是台湾导演赖声川的家乡,近年他以赖家老屋为起点,打造了一个戏剧小镇,今年9月6日我将在合肥大剧院观看他导演的话剧《宝岛一村》。
到于都站时看到站区正在改造,出站的旅客挤在乡间小路上,车辆从一侧艰难通过,混乱不堪。科大2006级计算机系校友、寒武纪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刘道福也是于都人。
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在贡水之滨,主要包含纪念馆、纪念碑和长征第一渡口。参观完准备吃晚饭,此时天色阴沉,只见远处的云层裂开一个大缺口,雨水从中倾泻而下,实为少见的奇观。缺口随云层的移动逐步靠近,幸好及时上了车。餐馆所在的商场一楼进门大厅立着一个“专业点痣祛湿疣”的招牌,下书“点痣改运 好运降临”,一旁摆了几张床,躺满了人,点痣师傅便在一旁操作,旁若无人。点痣者、避雨者和逛商场者混杂而有序,颇为滑稽。
从上杭的古田会议会址到于都,这一路线基本符合苏维埃政权在闽赣期间从建立到转移的历史进程,去到的各个地点又恰能以时间为序将众多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就连在瑞金一地之内,先参观叶坪再参观沙洲坝红井和二苏大会址,也与中央苏维埃临时政府在瑞金的轨迹相吻合。
此行最后一站是赣州市区,行程安排比较简单,主要目的地是郁孤台。4日下午先去郁孤台所在的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章水和贡水在赣州城内曲折流转,两水交汇形成赣江,交汇处状如龟尾,宋城旅游区便在这龟尾上。这里是赣州的老城区,除去郁孤台,还有沿江而建的宋代老城墙(中国现存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宋代城墙)、能一览两江合流之景和宋代古浮桥遗址的八境台,以及客家人南迁纪念鼎和纪念碑。晚饭时发现“赣”字就是“章”与“贡”的合体,顿觉生动形象。
郁孤台的出名,自然是由于辛弃疾在宋孝宗淳熙二年-三年(1175-1176)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时所作的《菩萨蛮 ·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但造口壁并不在郁孤台附近,而在吉安市万安县。建炎三年(1129),正值宋室南渡之初,金兵穷追隆佑太后至江西,太后流落到造口壁附近,舍舟登陆,幸而得免。
今年6月13日,郑愁予在美国去世,享年91岁,“愁予”正是出自屈原的“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以及“江晚正愁余”。郑愁予是郑成功的后人,2005年起定居金门,“叶落归根,这里是祖先收复台湾的起点,我的精神原乡”,可惜最终仍是客死他乡。在8月4日当天,历史学家许倬云也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他也是歌手王力宏的舅公。
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年),兵部尚书王琼举荐王守仁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平定民变。在赣南期间王守仁创立了“致良知”的学术理论,赣南亦成为其理论体系由初生到成熟的标杆之地。在此之前的北宋淳化元年(990年),朝廷分割虔州(今赣州),在大余、南康、上犹一带设置了南安军。嘉祐六年(1061年),周敦颐迁国子监博士、虔州通判,相传《爱莲说》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咸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被委知赣州,期间闻元军南下,他组建义军勤王。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北行,出大庚岭后路过南安军,此时也离他的家乡吉安庐陵不远了,百感交集之际写下这首《南安军》: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5日早上在去赣州西站途中顺道去赣州市博物馆。赣州市是江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现辖3个市辖区、1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县级行政区的数量在全国的地级市里都算较多的。在于都时,看到贡水沿岸建起了密密麻麻的住宅楼和规模颇大的体育中心,这在一个不大的县城里是不太常见的,可能与中央对赣州这个革命老区的大力扶持有关,例如赣州获得的财政转移支付位居江西榜首(远超省会南昌),并能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
在从赣州市博物馆去赣州西站的路上,听到了梁咏琪的《凹凸》,就放在这里作为结尾吧。
于家中
P.S. 9月4日返合肥,原本买的是湛江直飞合肥的机票,但后来航司改签为经停赣州的另一趟航班,因而得以到赣州黄金机场看看。从赣州返湛江时想过坐飞机,但因机票过贵而作罢。赣州黄金机场得名于机场所在的水南镇黄金村,而非赣州盛产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