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小记2:滁州、马鞍山
9月13日-14日是大四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闲来无事,便想着去滁州和马鞍山转转。两城都毗邻省会合肥,却没有从市区直达合肥的火车或高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地似乎与江苏南京的关系更为紧密,不久后甚至会有地铁将三市相连。
我从2024年春季学期开始大量做旅行计划,滁州和马鞍山正是最早一批目的地。滁州的具体行程安排在那时已经规划好(这次并无改动),想着在假期花一天时间即可游览,但日常周末一般都没空,遇到长假又不想去,便一直拖到现在。而马鞍山和合肥之间的高铁线路需途径多个城市,显得走了很多枉路,特意去一趟不太划算,因此一度将马鞍山作为去南京的旅程的一部分;南京虽与合肥近在咫尺,三年以来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去游览,马鞍山也因而迟迟无法踏足。这次发现把滁州和马鞍山结合起来(其中滁州-马鞍山和马鞍山-合肥段乘火车)的行程正好能安排在两天内,也算了结了一个心愿。
13日坐最早一班高铁到滁州全椒县,来全椒既因为交通较为方便,更因为这里是《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故乡。2024年5月,全椒因水污染问题上了新闻,当地一些领导干部在接受采访时发表的不当言论引发舆情,例如“我还有两个月就退休啦,我也不该过多地问这些事情。”“喝茅台也能喝死人,喝死人后,需要对茅台做毒性分析吗?我认为没有必要。”事后多人被追责。
由于时间尚早,便从全椒站坐公交到吴敬梓故居附近,车上除了我全是老人。下车后微雨迷蒙,特意不撑伞,在有“慢城”之名的全椒城里闲走。吴敬梓故居对面是太平古城,没进去看;一旁桥上的长廊里有人在直播唱歌,两次路过时看到是不同的人唱不同风格的歌,但站立的位置不变。吴敬梓的故居和纪念馆分别建在襄河南北,纪念馆包含一个《儒林外史》主题的园林,屋后还有吴敬梓的衣冠冢;但总的来说没有太多可看的。在墙上看到了“当代草圣”林散之对《儒林外史》的评价:“看他一部伤心史,写尽官场士子魂”,之所以提及林散之,是因为第二天准备在马鞍山采石矶拜谒其墓地并参观纪念馆。
从吴敬梓纪念馆出来,坐公交从全椒县城到滁州市区的琅琊山脚下,先吃了碗蛋炒饭再上山。由于早起且无法午休,便准备坐观光车。琅琊山是免费的,但醉翁亭、琅琊寺和琅琊阁等景点要收费,其中景点联票成人价是65元,观光车单程20元,正好又有满105减45的消费券;学生坐观光车没有半价,又不能享受满减优惠,因此我还是花60元买了成人票。
观光车沿外围山路直接开到山顶的南天门,琅琊阁便修建于此。登楼可一览滁州城,恰如去年在韶关山顶俯瞰全城。后走台阶下到琅琊寺,一路浓荫蔽日,颇有蔚然深秀之感。寺前有一水池,名“明月池”,池中有石龟,石龟基座上被扔满了硬币,旁边还有一张桌子用来兑换硬币。接下来便是此行的 highlight 醉翁亭了,但并无太多古迹,面积也不大。亭后是二贤堂,是为纪念曾知滁州的王禹偁和欧阳修而建(原以为是纪念欧阳修和苏轼,不过历史上有一段时间确是如此),墙上挂有《醉翁亭记》和《朋党论》。《朋党论》创作于欧阳修被贬滁州前一年(庆历四年,1044),此时保守派代表吕夷简被罢相,韩琦、范仲淹等人开始执政并实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保守派因而指责范仲淹、欧阳修等是“党人”,欧阳修便作此文作为回击。欧阳修在被贬滁州的第一个秋天,还写过一首《秋怀》: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下山后还不到两点半,在山上的时间没超过两小时,远比想象中要短。当天在地图上还看到了南京太仆寺和丰乐亭景区,便利用下午的闲暇前去一游。太仆寺是管理马政的机构,明初设于滁州,明成祖迁都后,为有别于北京的太仆寺,滁州的便更名为南京太仆寺了。丰乐亭得名于“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位于太仆寺一侧、丰山脚下,离琅琊山不远。为记录丰乐亭的修建,欧阳修写下了《醉翁亭记》的姊妹篇《丰乐亭记》。韦应物笔下的滁州西涧在丰乐亭西北,现已被城西湖(水库)覆没。
到马鞍山的火车6点半才发车,时间尚早,便去滁州北站附近巷子里打包了半只南京果木烤鸭作晚餐,再坐在候车室翻《世说俗谈》。从滁州到马鞍山需要经过南京并跨越长江,第一次走南京长江大桥,颇感激动。
14日早坐公交到采石矶。这两天的旅行中,因时间充裕、路线合适而大量乘坐公交,较打网约车省下不少钱。途径“雨山一村”站,想到9月6日才在合肥大剧院看了赖声川导演的话剧《宝岛一村》,不由一笑。
采石矶又名牛渚矶,相传是李白酒醉捉月溺死处;他早年也来过这里,写下了《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如今采石矶主打的文化符号就是李白,景区内有太白楼、李白纪念馆、李白衣冠冢(李白墓则位于马鞍山当涂县东南的青山西麓)和怀谢亭,在山顶修有三台阁,能一览江景;不过上述场馆皆十分陈旧,展品寥寥,只值草草一看。此前在《读库》2204期读到《1161:采石之战》一文,介绍的是南宋绍兴年间文官虞允文指挥采石之战大败金兵、维持宋金南北对峙局面的历史;除此役之外,采石矶作为江防要地、金陵门户,历史上还发生过数十次战争,可惜的是整个景区似乎都没有提到这点。
前文提到的林散之是马鞍山和县人,他晚年希望卒后能葬于采石矶与李白为邻;不过到了采石矶才知林散之纪念馆正在整修暂不开放,也因而无从看到馆内的墓地。
采石矶并不大,出景区时才十点半(八点半开门,坐了单程观光车),遂去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博物馆门可罗雀,却收藏着安徽五件禁止出境文物中的四件(剩下一件是收藏于安徽省博的铸客大鼎),分别是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贵族生活图”漆盘、漆木屐、犀皮黄口羽觞,皆是东吴文物,可惜去的时候都被借展了,只看到复制品;能看到的最重磅文物是“宫闱宴乐图”漆案。从馆中出来后,先骑车去吃午饭,再去马鞍山市博,了解了一些与马鞍山相关的历史典故:
伍子胥一夜白头过昭关,昭关即在马鞍山含山县境内。
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即今马鞍山和县乌江镇,当地有西楚霸王灵祠和衣冠冢。
东晋桓温曾驻军姑孰(这两天正好在读《世说俗谈》,常见这个地名),南朝学者、《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的先人于西晋永嘉南渡时也是迁徙到姑孰。原以为姑孰就是姑苏,后来才知姑孰是今天马鞍山当涂县一带。
李白笔下的天门山位于长江两岸,东称东梁山,西称西梁山,现分属芜湖和马鞍山。
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李之仪被贬太平州(今马鞍山、芜湖一带),又遭遇了女儿、儿子和妻子的相继去世,此时认识了歌伎杨姝,视之为知音。相传李之仪正是在长江边面对杨姝写下了那首《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但我对这种说法存疑,毕竟词意和创作背景不通。
褒禅山位于马鞍山含山县。
南宋豪放派词人张孝祥是马鞍山和县人,他听闻采石之战大胜的消息后,写下了《水调歌头 · 闻采石矶战胜》: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从马鞍山回合肥的火车需经过芜湖,在芜湖站停了半个多小时来换方向,随后驶过芜湖长江大桥,告别江东。
于科大高新校区图书馆